战伟萍、于永达将地方官员的职业路径分为基层成长型、高层下派型与混合型三类[14]。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地方领导干部任副职的职务和工作单位可以发现,其职业成长路径多数属于基层成长型。57.6%的地方领导干部任过市、州党委副书记,53.6%的地方领导干部任过市、州常委,40%的地方领导干部任过市、州的副市长(副州长),18.4%的地方领导干部担任过省会城市的区长或区委书记。过勇、卢文超的研究表明:基层成长的领导干部工作经验相对丰富。基层工作常常困难大、矛盾多,有助于地方领导干部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锻炼与地方打交道的能力,也更能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提高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12]。同时,瓦尔德和贝尔(walder & beyle)对职业路径的研究发现,从下级逐步到州选举机关再到州长职位的州长绩效更佳[15-16]。可见多数地方领导干部在任副职阶段主要在市、州级系统中锻炼储备,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省会城市各区领导干部职位和市政府秘书长职位也是重要的锻炼储备选择。虽然基层成长的路径有很多优势,但过勇、卢文超认为基层成长的职业路径不利于培养宏观政策视野,高层下派的领导干部有更为开阔的政策视野,接触到高层领导,但缺乏对基层的深入体察,也许不够“接地气”[12]。本研究发现有19.2%的领导干部任过市、州政府秘书长。
领导干部任副职年限是指干部从初任副职到任正职之间的工作时长。从近年来地方领导干部任级副职年限来看(见表7),超过97%的领导干部任副职的年限在11年以下,52.3%的领导干部任副职的年限在3~5年之间,有29.5%的领导干部任副职的年限在6~10年之间,仅15.9%的领导干部任副职的年限在2年及以下。可见绝大部分省市地方领导干部都要经历5年左右副职的储备期。
从我国地方领导干部担任副职年限与职业成长年限来看(见表8),通过整理近年来地方领导干部工作起到任副职所经历的时长,发现任副职之前的准备时长并没有一致性的规律。从任副职年限和职业成长年限的交叉分析来看,64.1%任副职年限在3~5年间的领导干部的职业成长年限在26至35年之间,接近95%任副职年限在6至10年间的领导干部的职业成长年限在26年以上且各段分布较为均衡。
2.地方领导干部进修情况分析
从我国地方领导干部接受的具体培训来看,在接受过进修培训的地方领导干部中,94.9%的领导干部接受过中央党校或国家行政学院的培训,仅5.1%的领导干部分别在地方党校和国内大学接受过进修培训,仅10.1%的领导干部在国外大学或事业单位接受过进修培训。可见地方领导干部主要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等国家级教育培训机构进修学习,在国内外大学或事业单位进修学习以获取专业技能提升的干部较少。在党校进修方面,我国干部在晋升职务之前均有职前培训,使干部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目前我国官员的海外培训已涉及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就有8 000多人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设的面向中国官员的企业管理、公共管理课程班学习,这些官员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影响很大。过去地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较早,面临的国外学习机会较现今而言相对匮乏,国外进修经历较少。而王鹏、姜润彬等研究表明: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领导干部与其快速成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17]。可见,未来党和政府对领导干部的培养,可通过用海外培训和学习的方式,提升领导干部的管理素养。
三、加强我国领导干部培养的启示
通過对地方领导干部职业成长路径的分析,再次说明领导干部的成长进步除了自身努力外,离不开组织的教育培养。未来可以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实践锻炼、工作经历多元化、精准的教育培训几个方面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组织发展的变化和需要。
(一)以坚持理想信念、“压担子”实践的方式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
领导干部的培养和历练需要通过培养理想信念,只有不断的基层实践才能使其担当大任。本文通过对176名地方领导干部成长路径的研究发现:他们成为地方领导干部的职业年限平均是29.88年。可见,对年轻干部而言其职业成长需要长时间的实践。2013年6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19]怎样对青年进行培养,归纳了四种主要培养方式。首先,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来培养。能做到抑制坚定、勇往直前、经得住磨难。其次,通过“压担子”来培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①再次,通过实践来培养。该会议同时指出:“优秀年轻干部要有足够本领来接班,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①最后,通过选拔来实现培养的目的。该会议指出:“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各级党委要“及时发现、培养起用优秀年轻干部”。①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