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牛顿先生,您告诉我们: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其计算公式是: f=g ,g是定值,就是计算两物体间的引力,取决于两物体各自质量和两物体间的距离。可我据此计算这节课对我们的引力,怎么反而糊涂了呢?这节课,按其“外观”,绝不比以往任何一节课长多少,按其.“内涵”,也只不过是一节稀松平常的作文课。据此计算,它对我们 吸引力大概只有零点零零零……几吧。可是,听着语文老师不大的嘴里流出来的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话语,听着平时并不巧舌善辩的同学嘴里流出来的滔滔不绝新鲜有趣的话语,我们怎么被牢牢锁住了目光呢?第一次,手上的腕表被人遗忘。正当我们沉沦其中,感受思想的魅力时,老师却宣布:“好,就讲到这儿,下课!”下课了?什么时候打的铃?我们个个叹惜不已。根据这堂课的份量,怎么算出这么大的引力呢?牛顿先生,这m,是否还要来个乘方什么的?
应该说,这节课是对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检测,所幸的是在这次检测中我交上了一份基本上令考官满意的试卷。我用这堂课告诉人们:我并没有停止攀登,在特级教师这个“高原地带”,我还在努力攀登着,我在克服“高原现象”,从一个高原走向更高的高原。
专家和老师们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那种隐藏在心底的执教公开课的欲望又被激发了出来。之后,我到各县指导教学就努力做到“一条龙”服务,除了听课、评课、讲座、课题指导,再加上执教公开课;也在一些全省性、全国性的会上执教公开课。如执教过《纸船·寄母亲》《最后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水浒传阅读指导》《邹忌讽齐王纳谏》《荷塘月色》《题目与材料的对接——作文指导》《你也可以成为欧·亨利——作文指导》等。这些公开课的实录有好几节都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上登出。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句话常挂在教研员的口头。其实,这话不是仅对一线教师说的,也是对教研员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亲。教研员只有坚持执教研讨课,才会加深对语文教学理念的理解。21世纪初正是我国新一轮课改轰轰烈烈展开之际,由于我坚持执教研讨会,对新课改的理念就理解得深,理解得快;培训教师,宣传新课改精神就做得游刃有余。21世纪初的这几年,也是我积极撰写《创造性语文教育》进入最紧张的时刻,但因为课堂教学给了我灵气,加上那段时间我广泛地学习全国多位语文专家的教育论著,因此写起来就比较顺畅。
写一本语文教学专著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愿望。我想自己为心爱的语文教学已经摸索了20多年,指导学生得过奖,也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论文也得过奖,也在全国性的会议上上过公开课,能不能有一个更大的教研成果呢?于是我开始断断续续地撰写《创造性语文教育》这本教育论著,中间拖了很长时间。这中间一篇文章促使我下决心将《创造性语文教育》完稿。
大概在2004年,我看了刘燕敏先生写的一篇题为《一棵核桃树》的散文。在这篇文章中刘先生讲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刘先生家的屋前有一棵树,由于辨认不清,大家先是叫它枣树,后来农校的朋友说它是李子树,再后来刘先生的父亲说它是樱桃树。后来房屋要拆移,来了画线员,画线员说:“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赶快移走。”刘先生一听就出来纠正画线员。可是画线员指着树梢说:“你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刘先生一看,那棵树上果然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为此,作者很有感慨:“这棵树多次被张冠李戴,最后用一枚小小的果实,证实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由此,作者做进一步发挥:“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认识你。”这篇文章深深震撼着我,心想:不管自已是樱桃还是核桃,都应该在树上结一个果子,那怕是小小的果子!
于是我又把自己在1999年已开始撰写的《创造性语文教育》的计划又端了出来,在2005年和200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抛开其它事务,心中所想、手中所写的就是《创造性语文教育》。2006年,当我捧着散发着浓重油墨香气的新书时,心里异常高兴,眼前不知怎的就会现出一颗核桃树,那棵核桃树上挂着一个小小的果子。
我终于用一本章节式的教学专著证明了自己的提升,也为“闽派语文”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吸纳了语文教育的许多营养,我也克服了几分浮躁变得沉稳了。我想,如果把《创造性语文教育》比作一枚小小的果子,那么这些过程性的收获可以看作是附着在果子上的色泽与香气吧。因此,后来在与一些已取得一定成果的骨干教师交流时,我总是劝他们努力排除干扰,拿出精品成果,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一个大的提升。
《创造性语文教育》力求对我国语文教育历史和现状做一梳理,当然在梳理中也渗透着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创造性语文教育》出版后,得到了全国语文界的赞扬。《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创造的世界自由飞翔》的文章,对《创造性语文教育》做了评论。该文说: 我觉得此书的最重要贡献当是对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