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太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共同创始人和所长助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计算机系获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9-2002年在耶鲁大学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3-200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15年7月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 & 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和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三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为计算生物学和系统医学研究,主要包括:发展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共进化分析、生物医学大数据深度挖掘以及生物分子网络模建等新技术新方法;结合高通量实验手段,探究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复杂疾病的分子机理;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疾病进行精细分型和预测预警。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协同创新项目首席专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research、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bioinformatics等国际权威杂志上,申请/授权专利多项。
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和生物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功能基因组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分会委员、《生命科学研究》编委、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诊断信息分会副会长、第三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员。
教学工作
一、学系承担的主要课程及建设情况
学系包括科研和教学岗位的全体人员均承担教学任务。学系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生物医学工程》课程的授课任务。任课教师均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备课,结合临床应用现状,从中提炼出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近年新开设了研究生课程《生物医学工程概论》,以此为主线,将研究生《纳米医学概论》、《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理学物理分析》、《电子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串联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生课程框架。与此同时,组织教师编写了50万字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本科生教材,获得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出版立项并签署了2020年出版合同。此外,出版了《nanotechnology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drug delivery therapy》(springer nature出版社,isbn 978-981-15-5385-1),作为研究生参考教材。此外,还建立了基于开源框架的moodle教学平台,为多种方式教学提供支撑。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该平台为协和八年制、4 4临床医学试点班和研究生课程的师生交流和课程管理提供了便捷条件,总用户超过700名师生。
聘请多名海外知名教授来华授课及在学系做学术报告,如:yasuhiko tabata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david grainger教授(美国犹他大学,生物材料、药学、医疗器件)、william r. wagner 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材料)、ching tung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分子影像)、yoon yoe教授 (普渡大学,工业制药)、hsin-cheng chiu教授(中国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纳米医学)、汪正明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纳米材料与食品安全)、沈定刚教授(北卡莱罗那大学,放射学和生物医学成像)等。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临床科研结合的高端医学人员。近年来接受了来自协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10余名学生,获得3项双导师项目和1项大创项目。支持多名优秀研究生参加领域内顶级或高水准国际会议的学术交流(如国际医学图像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干预领域顶级会议miccai、美国癌症协会年会aacr、国际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会议termis、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大会chinanano、中日纳米医学研讨会等)。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新星杯”学术论文演讲比赛,多次获得个人和团体一等奖。研究生中多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和一等奖学金、共青团中央光华奖学金、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毕业生、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
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就业单位包括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三甲医院(医科院肿瘤医院、阜外医院、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回龙观医院)、国家科技管理与审评机构(如cfda审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