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熊飞
熊飞简介
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自然地理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访问学者,湖北省汉江流域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河流鱼类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其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生物监测与评价、湖泊生态保护与修复。主持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4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1部。
记得我刚进入江汉大学工作的情景,那时踌躇满志,一腔热血,立下科研初心。15年过去了,回望来时路,历尽艰难,不言放弃,拨云见日,终有收获:一个稳定进取的团队,几间宽敞明亮的实验室,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漫漫科研道路上,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刚开始面临着各种迷茫和困难,没有项目、没有人员、没有团队、没有仪器设备,一个接一个的困难。多亏那份坚守,一点点克服,一步步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回想起来,“三个环节”非常重要。
一是突破基金申请。青年基金非常重要,它是科研“青椒”的第一桶金,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科研启动资金,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们的信心,让我们充满热情,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所以,应该立志在入职后3-5年内拿下青年基金。
首先要坚定信心,信心来源于对科学问题的专注和积累。我们学校也有硕士讲师,在“三无”(无博士学位、无副高职称、无科研平台)的条件下拿到基金。因为申报书写得好,前期有很好的研究积累,把劣势转化为了优势。尽管平台有限,但申报书写得很好,评委眼前就会一亮,反而会更加支持。我博士毕业当年由于工作的调动没来得及申请基金,第二年写了一份申请书,但落榜了,主要原因是没有经验,研究内容过于宽泛。次年继续申请,对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凝练,便一举中标。对于青年老师来说,博士研究生期间都要很好地研究基础,攻下青年基金应该有信心。
其次要坚持不懈。我曾经评审一份项目,申请者很坦诚写到:“本年度已是本人第五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屡败屡战,锲而不舍,从最初的不获认可,到去年得到各位专家的肯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然距离高水平研究人员成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会继续努力,非常感谢各位专家的中肯意见和建议。虽然仍未能获得国家基金的资助,但本课题组在学校和兄弟单位课题的支持下,多年以来持续在该区域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已经发表论文1篇”。后来我注意到,当年这个项目获批了,那份坚持和努力终有回报。只要我们立自信、讲技巧、下功夫,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终将厚积薄发。
二是指导学生科研。2010年,由于科研项目的需要,没有研究生,我就从生物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中招了4名学生组建学生科研团队,开始了指导学生科研的历程。经过系统地培养,这些学生成了得力的科研助手,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团队开展了“汉阳六湖连通工程湖泊水质及生物多样性调查”,获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团队负责人阮柏野同学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汉阳湖群表层沉积物磷含量分布特征”发表在核心期刊《水生态学杂志》2012年第5期,其毕业论文“汉阳湖泊水栖寡毛类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几番实践,创新性提出了“科研导向式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科研这条主线,把学生个性化培养、自主性学习、研究性教学等人才培养理念融合在一起。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基础训练期、社会实践期、项目参与期和创新提高期等4个阶段,由导师团队(3-5人)引导学生团队(4-6人)依次开展开放性实验训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研究、毕业论文设计和研究,循序渐进、系统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该模式已在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园艺、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该培养模式实践中,指导本科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篇,其中本科生第一作者论文5篇;指导学生科研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校级重点项目5项),指导学生获奖7项,指导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5篇。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毕业后在工作中能力突出,表现优异。实践证明,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以及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是组建科研团队。科研需要氛围,需要协作,需要建立团队。一个良好的团队,具有浓厚的科研氛围,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10多年的奋斗积累,我深知科研